当前位置:必读小说网>都市言情>大魏芳华> 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树逢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树逢春(1 / 2)

那时王凌似乎忽然有了一种神奇的自信。作为司马懿的妇人、哭泣哀求的柏氏,竟然让王凌觉得自己好像又行了。他还记得自己把柏氏带到一间厢房里,迫不及待地命令柏氏脱。可惜的是,终究

相比太熟悉、也没什么感觉的白夫人,柏氏一开始吸引王凌的事,便是在这座前太傅府里

王凌道:“她来了,就让她进来罢。”

中书监王明山道:“仲明已当廷提出了主张,我们也没理由认定姜维就不会北伐,仆以为不必反对仲明的看法。”

随即从后门进来的人不是柏氏,却是王凌多年的妾室白夫人。

王凌的目光则从长子王公渊脸上拂过,公渊的神情在浓密胡子的衬托下、显得很严肃。

“好,好。”王凌也露出了笑容。

他犹豫片刻,接着说道:“蜀军北伐了那么多次,都没能占据凉州,哪有那么容易?雍凉有姑父郭伯约、陈泰、邓艾的人马防备蜀兵,洛阳不用急着增援,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事罢?”

不仅是汉中易守难攻的原因,而且秦仲明也没说要去攻打汉中,他的诉求显然只是去反击姜维而已。

以仲明一直以来的行事方式看、以及他想表明的姿态,应该也不会干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事。如果他真要去打汉中,必定会先与王家商量。

她的抗拒是因为身份,有时候王凌想触碰她的肢体时、她也是这样的神情。

王凌接过白夫人盛的鸡肉鸡汤,问道:“柏夫人是不是在门外?”

大伙纷纷附和,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秦仲明要出京去领兵,想用军功提高名望、这都是正常途径,反而表明了秦仲明稳定的姿态。

不过王凌没有多说,只是感叹道:“仿佛没有过去多久,却真的有二十多年了。那时我五十余岁、已年过半百,卿还很年轻呢。”

白夫人不能违抗王凌的意愿,只得道:“喏。”

朝会罢,王广、王明山兄弟离开皇宫,都就近去了挨着皇宫西南边的大将军府。今天前来走动的人,还有朝中的几个官员、以及大将军府的属官。

大将军府邸阁前厅的格局陈设,与别处邸阁略有不同。进深里面有一处空间、在稍高的木台上,前面挂了一道帷幔;此时虽然卷起了,却仍仿佛把偌大的厅堂、分成内外两室。

里间的摆设也不太一样,除了几筵,还有屏风坐床、香鼎等物件,看起来更有居家气息。

不过这里的窗户又高又小,不如外间采光好。外面秋冬之交的阳光依旧明亮刺眼,王凌忽然走到黯淡的里间,甚至觉得空气都更冷了。

大伙谈了一阵朝堂上的事,除了提到费祎、郭循,便是秦仲明的预料:姜维会大举北伐!

王凌勉强地笑道:“当时我便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偶尔会怀念年轻意气风发的岁月,却不料现在又怀念五十余岁的时候。五十余岁……”

有时候王凌琢磨,自己要是公渊那个年纪、恐怕也难以放弃这样的念头。不过看似快要登上了顶峰的时候,情况仍然是十分复杂的,也许比想象中更危险。

所以白夫人以为、现在的王凌只是因为柏氏煮东西好吃,完全是想错了。她以为王凌这么大的年纪、不会再有那种想法,其实只是对白夫人没有想法而已。

柏夫人立刻露出了很有意思的神情,隐约有点欢喜、又带着些许抗拒。对,就是这股子劲。

王凌的意思很明白,秦亮立了军功,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的原因、取代大将军。

果然柏夫人也在这个时辰煮好了粥饭,进屋时便顺带拿来了。王凌微笑道:“鸡肉煮得很好吃,不过光吃肉也不行,粥饭也要吃两碗。”

但白夫人显然没有搞清楚情况。

但没过一会,王凌便毫不犹豫地摇头道:“武皇帝(魏太祖曹操)当初到汉中打过仗,回来后说起过那个地方。南郑(汉中郡治)是天狱,秦川道路只是五百里石穴。汉中不可能轻易能攻下来。”

王凌遂看向公渊道:“仲明若想去领兵去西线,便让他去罢。只要他有所斩获,便照例给他增加食邑。”

王凌不动声色地朝敞开的后门看了一眼,隐约发现外面有人影,兴许柏氏也来了、但白夫人不让她进来。

但蠢蠢欲动的心情,仍然让他有了老树逢春般的悸动。那般仿佛还有希望的心境,感觉非常好。

公渊其实不是那种孤注一掷的人,根本没有司马懿那样押上全部身家的狠劲,甚至做不出来像秦仲明一样的决定、如同去年在扬州那样主张全力与司马家拼命。

王凌稍晚多想了一些,更觉得贾充的说辞只是灵光一现的念头、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当然现在的情况也不一样,大家不仅是姻亲有退路、且曾经同仇敌忾,表现得都很谨慎。

公渊开口道:“既是仲明的主张,若要提前调兵去西线,便应该同意让仲明领兵。”

公渊狐疑地说道:“今年初大魏国内幽州叛乱,魏军又在与东吴作战,蜀人以为有机可乘,姜维今年才攻打过凉州,真的又会来?”

众人议论了一阵,语气都不太确定。确是因为判断的依据太少,雍凉那边相关的奏报、一点也没有。

但也没人直接否定秦仲明的推测,甚至讥笑。即便是大将军府的属官、以及与王家亲近的官员,如今也都比较认可秦仲明的能耐见识。

这也是身份、名望不同了。

王凌不禁想起多年前在淮南,芍陂之役前秦仲明就认为、吴兵要来;当时的情况就大不相同,许多人都想无视秦仲明的看法。当年吴兵没来,甚至有一些人讥讽秦仲明是胡思乱想。当然结果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