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读小说网>历史军事>家兄朱由校> 第一百九十六章 理念不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九十六章 理念不同(3 / 3)

前御马监的田赋规定一样,缴纳三成田赋”“回万岁,还是一样缴纳三成田赋。”曹化淳老实回应。“山东、河南百万流民的迁移如何了”朱由校眉头舒展,继续品酒询问,而曹化淳闻言也介绍道:“朝廷承诺迁移抵达辽东提供粮食,但流民和百姓们都十分抗拒,依旧寄希望于和官府借粮,继续在河南耕种。”“然而河南、山东等地官府早已因为山东大震的后续赈灾而没有了官粮,因为百万流民为了活命只能北上。”“除了流民之外,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养济院的懒汉也被殿下强制迁往辽东了。”“目前发放灾民的木牍已经多达三十多万块,每日还在以数万的规模不断上涨。”“看规模来看,流民的数量不止百万,或许能有一百五十万左右……”“殿下说、这些百姓迁往了辽东,只需要老实开垦耕种三年,那第四年就能反哺朝廷。”“辽东、努尔干两地,若是有钱粮供应,百姓出人,开垦出数千万乃至上亿亩耕地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加上努尔干的松花江,混同江两岸,都曾有我大明敕封的卫所女真,尽管老奴在对这些卫所女真围剿,但耕地既然已经开垦出来,那就可以迁移百姓前往,如果……”曹化淳还想再说,但朱由校却抬手打断道:“你的意思是,弟弟要迁移百姓前往努尔干”“回万岁,正是……”曹化淳老实回答,并继续道:“殿下说过、老奴若是遁入山中,届时如果不围追堵截,必然会在之后对我大明造成伤害,如当年北虏遁逃一般。”“因此、必须沿辽河、松花江,混同江北上,将已经有田地的地方重新迁移百姓,驻扎兵马。”…说到兵马,朱由校想起了明年的平辽一事,于是放下了酒杯,对曹化淳道:“平辽一事为主要,你让人回信弟弟,不要耽搁了平辽。”“万岁请放心……”曹化淳回应道:“殿下为了避免平辽出错,因此请奴婢特意带口信给万岁。”“请调孙传庭、洪承畴、杨文岳、曹文诏、吴阿衡、秦良玉、马祥麟、孙应元等八部兵马领兵,在腊月末北上援辽。”八部兵马,虽然围剿水西城、织金关、安顺州、永宁州折损不少,但依旧还有兵马十五万人。调这十五万人,等同是还要调他们背后的六万辅兵。也就是需要调二十一万人马北上,而调这么多兵马,仅仅是开拔银就需要一百万两。对此、朱由校有些肉痛,但还是紧皱着眉说道:“调吧、从内帑拨银一百万两,命其四个月后必须抵达辽东。”“奴婢遵旨……”听到皇帝的话,曹化淳老老实实的应下,而朱由校随后一摆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曹化淳见状、回礼后便小心翼翼退出了庭院。只是在他退出庭院的同时,朱由校那原本头疼的脸色忽然一松,随后眉头紧皱,似乎在思考什么。其实这也不难猜测,朱由校在思考的,便是海外就藩这件事情。要知道在在朱元章和朱棣创建了新形势的藩属朝贡体系后,中原王朝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明朝创立的藩属朝贡体系,实质上是宗法、封建性质的国际关系。古代中原王朝,人多地广,繁荣富强,文明程度最高,因此自以为据有天下,具备地理、法理上的天下统治权。但以中原为天下中心,天子的力量不足以对周边势力形成掌控,因为周边势力都是落后、弱小、遥远的状态,中原甚至不屑于去谋求控制权。可又不可否认王朝周边的确存在许多国家、部落,所以如何处理彼此关系则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中原拥有绝对优势,自商周时期以来又遗留下宗法、封建的思想和手段,所以后世王朝就把周边势力视作自己的附属,如同周天子建立藩国诸侯一般。在这个体系中,藩属国称臣纳贡,并获得中原王朝的认可,这就形成了藩属关系。藩属国之所以甘于认同中原王朝的宗主名义,是其中有大大的好处。比如,中原王朝承认周边势力为独立邦国,赐予名号爵位,保证附属藩国的安全,保证藩属国君主的地位传承,保证藩属国的内部秩序,化解藩属国之间的冲突矛盾。也就是说,中原王朝——宗主国,中原皇帝——群藩君主,是上下级对应关系。此外,中原王朝要与藩属国保持联系,就需要在“赏赐—纳贡”的“君臣”关系下进行。比如,明朝详细规定“勘合”,也就是藩属国按时按量的进贡,中原王朝则给予超额的“赏赐”。这是事实上的贸易关系,额外的利益也可以保证藩属国的政治积极性。明朝时南洋某国“进贡”大量胡椒,朝廷不得不接受,还要“赏赐”大量财务,以至于要用胡椒代替官员工资才能处理完。日本足利幕府衰落,两个地方的大名先后冒名进行“勘合”贸易,彼此大打出手。中原王朝在一些时候需要组建国际联军,也会动员藩属国出力,比如在南洋压制安南,支持暹罗遏制缅甸,明末援朝抗倭等等。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交融,不仅构建了中华文化圈,也促进了中原势力的扩张。所以,藩属关系,是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方面的国际秩序,对于藩属国具有现实利益,对于中原王朝,也带来文化自豪感,加强了朝廷权威,在国防上也获得外围屏障。对于平民商人,构建了一个高度发达、安全、容易沟通的贸易圈子。但问题来了,如果诸藩海外就藩,大明固然可以从他们手中拿到不少银子,但问题是如果这些诸藩带着大明的技术和工匠前往海外,最后建立起一个更大的国家该怎么办不解决这个问题,朱由校根本不会让诸国就藩。即便诸藩就藩数万里外,他也不会放心,因为这是中原王朝自秦以来的一个通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必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