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1章 回归本位(1 / 2)

可是周望早已经被吓破了胆,强行带人逃出了平江府,一路逃入太湖。

到太湖的时候,得知金军已经逼近太湖,慌乱之下他竟然将官印扔进了太湖,免得被金军抓到之后认出他的

他能感觉到皇帝对他不喜欢,可是为什么不喜欢他却偏偏又让他当右宰相,这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尽管他不理解赵桓为什么如此,但到底还是走马上任了,成为了右宰相。

他当官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兑现他的诺言。

提拔重用了在他落难的时候曾经挺身而出帮了他的两位书吏魏滂和李弼孺。

魏滂被任命为江东通判。

这之前张守只是一个翰林学士,抄抄书,写写字,讲讲经,这次却一下子进入了中枢,成为了副宰相,也在朝野之中造成了很大的震动。

这两个人事任免都让朝廷权臣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皇帝怎么突然启用了一个议和派,又同时启用了一个主战派,这是不是在对金态度上有了某种变化的表现呢?

一时间朝廷群臣私下里议论纷纷。

张守得知他被任命为门下侍郎,感激之下还是依照规矩上书推辞,不肯接受。

对于张守,皇帝赵桓还是颇有耐心的。

赵桓却没立即见他,让他先去上任。

赵桓还另外任命了一位官员张守担任门下侍郎,也就是副相。

门下侍郎的位置原来是耿南仲的,耿南仲被赵桓找借口让他强行致仕退休之后,这个位置就一直空着,现在赵桓让张守给补上了。

张守这个人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既然历史上他担任过副相,赵桓就决定回归本位,所以做出了任命。

实际上,假如必须从张守和范宗尹这两个人从中选一个来当宰相的话,赵桓绝对会选张守。

到了开封,范宗尹才开始惶恐地走起过场来。

按照宋朝做官的规矩,但凡被任命为高官,那是要先请辞,认为自己德不配位,不能担此大任。

一般要推辞三次,最终才受下来,这是礼节。

可是范宗尹太希望能够当宰相,生怕给这按照传统的习惯推辞三次,真的把官推掉了。

因此他人到了开封之后,装模作样的写了一份辞免奏折,请皇帝对自己的任命三思,说自己德不配位,请皇帝另选贤能。

而李弼孺则为管领营田事务的一位官员。

两人无意中抱上了右宰相这条大腿,都是激动不已,同时也十分的庆幸。

赵桓按照历史轨迹任命了范宗尹和张守之后,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御史中丞赵明诚上奏,建议对于弃城逃走的宣抚使周望贬官。

金军南侵时,周望以宣抚使的身份驻扎在江南的平江府,金兀术率军攻入江南的时候被吓坏了,居然弃城逃走。

可是平江府的百姓得知宣抚使要逃走,都拦在路上阻止他逃走,并跪倒一片,请求宣抚使为了百姓的生计,请他务必留下来率领军民坚守城池。

因为张守虽然才干不很强,但这人很实在,少年苦读,家里贫穷没有钱,就借书看,是个寒门学子,而且又是坚定的抗金派,对这样的人赵桓当然要多些迁就。

于是,他按照规矩三次下诏不准其推辞任命,最终张守才接受圣旨,担任了门下侍郎。

在睿思殿,赵桓同时接见了范宗尹和张守二人。

赵桓跟张守倒是谈笑风生,问了他不少事,可是对于范宗尹这个自己曾经用剑逼着他的咽喉,把他吓得尿裤子的右宰相,赵桓理都没有理睬,把他晾到一边。

范宗尹十分尴尬,同时吓出一身冷汗。

张守虽然在才干上不比范宗尹强,但是他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对金的态度上,他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

在真实历史上,他经常激励宋高宗抗击金国,还经常提醒宋高宗别忘了徽钦二帝还在漠北冰天雪地中住着窑洞遭受苦难,让宋高宗赵构积极北伐。

他因此得不到赵构的喜爱,赵构可不想把父亲和大哥接回来,这两个回来,那他的皇位怎么办?

北伐迎还二帝这种事,只能嘴巴上说说,怎么能当真呢?

所以赵构很讨厌张守,虽然让他当了副宰相,却没怎么重用他。

其实赵桓很想真的另选贤能,现在历史轨迹已经偏差,他要尽可能弥补了,所以他也只能憋着气御笔批示:

“朕履国家之否运,思得天下之奇材,以卿粤从布衣,早有人望,累击权臣于方用,未尝好利以邀名,毎陈治道之可行,无不?心而切理。洎参賛于大政,尤灼见于所存,一意尽公,群伦皆理,乃付巨川之济,用符岩石之瞻,制诏一颁,搢绅相庆,伫卿行志,知国有人,谓当承命以周旋,犹复抗章而逊避,惟此举而国无陋矣,今何时而卿辞位乎?勉究良图,毋庸再请。”

范宗尹接到皇帝批语之后,当然是心头狂喜,不过又按照规矩继续的装模作样在再次上奏折请辞。

皇帝赵桓实在厌烦跟他演戏,直接在奏折上写了两个字“不准!”然后送去了。

范宗尹看了皇帝的批示之后吓了一大跳,他能从这两个简单的字感觉出皇帝的不快,不敢再矫情了,赶紧接了圣旨,进宫谢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读小说网